
12月22日,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和中国矿业大学联合主办的“科学技术助力能源企业转型升级”论坛在北京举行。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纪洪久,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副秘书长刘洪儒,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洪桥,党委书记徐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主任,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中国煤炭能源集团公司原总工程师祁鹤岗,中天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孙凯合创能源有限公司以“科技为能源企业转型升级”为主题,分享了最新的行业科研动态和前沿科技成果。来自政府部门,科技界,知名大学,大型能源企业,知名科研机构等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论坛由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李强主持。
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发展机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2018年,中国一次能源总产量为37.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36.8亿吨,原油产量1.9亿吨,天然气产量1600亿立方米,发电量7118亿千瓦时。专家认为,煤炭作为中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吴洪久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有必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次革命,一次合作”的新能源安全战略的要求,科学认识能源革命和煤炭革命。从清洁和低碳利用开始,以加速煤炭革命,并实现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化。
王宏宏认为,未来煤炭消费增长空间很大,安全,清洁和高效是未来煤炭市场的主要竞争力。煤炭与国家能源安全有关。中国的储能条件和对国外能源的依赖已经决定了中国煤炭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能源状况难以改变,煤炭拥有从燃料到原料的广阔发展空间。
刘鸿儒在致辞中介绍,中国的煤炭,水电,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能力已跃居世界第一,核电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三,建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北方煤炭公司和南方运输公司等主要渠道已经形成了一个能源网络,其覆盖东西方,从北到南,全国范围以及海外连接。中国在促进新时期能源资源的高质量发展,促进能源消耗革命,遏制非理性能源消耗,促进能源技术革命和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成绩成效,显着成就。
徐强说,中国的国家能源形势决定了煤炭不可动摇的地位。尽管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已得到极大优化,并已从基于煤炭的能源消费转向多元化,但煤炭仍是中国一次性能源结构的主导者。 2018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59%。据估计,到2030年,煤炭将成为主要能源。到2050年,中国的比例也将分别达到50%和40%。从长远来看,这仍将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中国的电力供应结构仍以煤炭发电为主导。 2018年,燃煤发电占63.7%,燃煤发电装机占53%。受资源的影响,煤电在未来仍将是中国的基本支撑力量。
刘勃在讲话中说,促进能源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能源技术创新。以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为例,截至煤炭产业链的生产端,截至2018年,中国煤矿的机械化程度和发展方向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10个百分点。煤炭产业链方面,在清洁和高效利用煤炭方面取得了突破。中国对燃煤发电产生的污染物建立了世界上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高效的燃煤系统,拥有超过8亿千瓦的超低排放燃煤机组。此外,煤气化,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化工等煤化工过程已基本开放,许多示范工程已建成投产,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经济竞争力。
高校为推动能源科技创新的探索
高校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论坛的组织者之一,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说,中国矿业大学与200多个资源型城市和数千个大型煤矿相连 ,以及全国数百万矿工。公司的转型发展为矿业大学的智慧和力量做出了贡献。
据了解,中国矿业大学与能源资源企业共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超过75%的煤炭专业学生已经在煤炭行业工作。矿业大学积极满足实际和工业企业中高级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并创新继续教育模式。近年来,对煤炭企业中层干部进行了广泛的领导能力培训,对技术骨干进行了广泛的培训。他们承担了许多培训任务,例如“ 10,000个煤矿总工程师安全培训项目”和“ 50个国家煤矿安全重点县培训课程”。有效缓解能源公司的人才缺口和人才短缺。
矿业大学与能源公司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刘波说,学校通过校企联合研究平台,校企战略联盟,校企联合等组织形式,与煤炭行业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转移机制。合作。创新联盟及时有效地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学校与公司共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煤炭工业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煤矿瓦斯治理工程研究中心,并共同建立了省级和省级智能采矿设备协同创新中心。煤炭安全与绿色矿业中心,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恢复联合创新中心发起建立了煤炭高效开发,生产,研究与研究联盟以及煤炭开发与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资源勘探与开采,矿区灾害管理,绿色能源加工和矿山生态恢复等领域,我们将共同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促进能源创新与发展技术。
矿业大学面临着能源和科学技术前沿的国家战略需求,使科研成果可以从实验室转移到广阔的市场中,并为煤炭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734个,与70多家大型企业合作,获得33项国家科技奖励。近年来,煤炭行业中超过98%的国家重大项目是由学校领导或参与的。提供领先的科研解决方案,包括矿山灾害通风的智能决策和应急控制技术,智慧城市技术,深井建设,煤矿充填和采矿,模块化干煤制备以及地下燃煤发电的关键技术。致力于服务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促进煤炭工业向现代物流,新材料,新能源,生态旅游等行业的转型发展。
齐鹤岗在讲话中还介绍说,为了突破技术瓶颈,解决采矿难题,实现优质煤的发展,中煤集团联合中国矿业大学,中煤科学工业集团,安徽科技大学等行业专家提出了“绿色采矿,智能采矿”的采矿技术变革和科学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快技术创新促进能源企业发展,会议上的专家学者就如何利用技术创新帮助能源公司转型升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鸿儒说,能源公司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才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中取得新的成绩。能源和资源公司需要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和更高水平的转型升级,并促进高质量发展。
徐强在讲话中说,煤炭行业技术创新的前景是光明的。一种是关注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并使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和5G来“启用”煤炭行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大力促进煤炭的清洁利用,实现从煤炭开采到整个行业利用的整个产业链的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利用。三是加快向先进能源迈进,建立多维清洁能源体系和清洁能源基础。应当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途径。
王洪桥认为,当代煤炭人的使命是坚持绿色发展,以最小的生态扰动为代价安全,高效地开采,以最小的环境污染为代价清洁和有效使用煤炭的理念,以及煤炭工业的利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要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深化煤炭工业的整合,以增强煤炭企业的“两个作用”,实现“两个安全”。
齐齐河港在讲话中介绍,进行新一轮矿业技术变革是必然的选择。中煤集团等大型煤矿企业对煤炭资源优化开采,不挖巷,短充长采,智能开采等重大资源开发的主要创新方向提出了科学的思想,相关的内涵,思想和定义 。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大量理论和技术成果以及一系列。
孙凯说,在煤矿建设之初,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团队和信息管理方法。创建现代化的智能矿山,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并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例如,从高起点大胆采用世界一流的设备和技术建造现代超大型矿山;在受影响的工作面全面促进自主创新和智能采矿;共同解决蒙古,陕西深矿区煤巷高效快速开采技术,为矿山的建设和生产提供了保证。
薄留波说,如何适应能源多元化发展趋势,引领能源技术革命,促进能源产业转型发展,不仅是中国矿业大学的一项重大任务,而且是中国矿业大学的一项战略。核心学校实现创新发展。为此,中国矿业大学设定了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一所具有独特能源资源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紧跟国家需求,关注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促进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能源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跃居世界首位,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但综合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能源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在能源发展中的作用还不够显著等等。
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给能源资源行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大家表示将共同携手,为能源资源行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