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国资报告专访中煤协会新闻发言人张宏:构建煤电利益协同共赢体系


发布时间:

2022/03/02

优化宏观调控 激发市场活力构建煤电利益协同共赢体系
——专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张宏


  文 · 本刊记者 刘青山
  作为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自给最为坚实的基础。然而,2021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煤炭供应短缺局面,进而影响了电力供应,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拥有丰富煤炭储量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中国,如今为什么会出现煤炭供应短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张宏在接受《国资报告》记者专访时表示,导致煤炭供需失衡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既有行业问题,也有社会问题;既有历史背景,也有现实困扰。
  张宏表示,2021年9月能源保供措施实施以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广大国有煤炭企业勇于担当,积极采取措施,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上,主动增产保供稳价,经过近40天的努力,煤炭保供稳价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他看来,要想妥善化解煤电顶牛问题,“既要坚持宏观调控,也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真正用制度保证互利共赢。实现长周期平稳运行。”
  《国资报告》:当前,中国煤炭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张宏: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与粮食、棉花一样一直是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进行管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煤炭价格的决定机制也不同。
  1949年到1993年,当时的煤炭工业部每年都会制定产量计划、销售价格、销售方向等,交由统配煤矿具体实施。当时,全国各主要煤矿区的矿务局就相当于国家的煤炭生产车间,基本上没有煤炭销售的职能。在这一时期,为支撑工业发展,对煤炭采取低价政策。
  1993年,为推行煤炭价格市场化,选择了两个矿务局开展煤炭价格改革试点工作。一是动力煤价格改革,以徐州矿务局为试点,对超额完成国家任务之外部分煤炭可以按市场价格自行销售;二是炼焦煤价格改革,以山东枣庄矿务局为试点,执行的政策也一样。
  1998年,包括煤炭工业部在内的各工业部委撤销,原部属统配煤矿下放地方管理,同时各部属矿务局转为集团公司。煤炭价格也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但为了保障电力企业的煤炭供应,对电厂供煤执行政府指导价。此后,电煤的政府指导价虽逐年提高,但始终低于市场水平。
  2002年起,亚洲金融危机阴霾散尽,中国经济企稳并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拉动煤炭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煤炭领域市场化改革不断加快。2006年12月,长期以来由政府主导的全国煤炭订货会改为年度“煤炭产运需衔接视频电话会议”,交易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化。但电煤供应仍执行政府指导价。
  2011年,在旺盛的煤炭市场需求拉动下,电煤政府指导价和煤炭市场价的价格差达到了200元/吨,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为理顺煤炭市场价格关系,推动煤炭市场化改革,2012年12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2〕57号)文件,提出自2013年起,取消重点合同,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发展改革委不再下达年度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意向框架。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自主衔接签订合同,自主协商确定价格。鼓励双方签订中长期合同。至此,煤炭价格实现了完全市场化。
  2016年底,为推动煤炭上下游行业平稳运行和协调发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煤炭、电力行业协会、大型煤炭、电力企业参与,共同推动建立了“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并以2016年当时煤炭成本、电力价格、物价水平等确定煤炭中长期合同的基础价为535元/吨,浮动价是市场现货价格与基础价的价差的50%上下浮动。
  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自2017年1月开始实施以来,发挥了维护煤炭市场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作用,煤炭与电力企业签订的中长期合同价格一直在合理区间上下波动。即使在2021年10月煤炭市场现货价格(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价格超过2000元/吨)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下,中长期合同价格仍在754元/吨。
  《国资报告》:近年来,煤炭的供需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张宏:2013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历史高峰,为39.7亿吨。此后,受多重因素影响,煤炭需求回落,价格持续下跌,煤炭企业效益下降。全国煤炭产量由2013年的39.7亿吨下降到2016年的34.1亿吨;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市场价格由2011年的770元/吨持续回落到2015年底的370元/吨。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文件,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经过主要产煤省区政府和煤炭企业近5年的不懈努力,煤炭供给侧结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煤炭产业的产业结构和整体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数量减少,全国煤矿数量由2016年初的1.2万多处,减少到5000多处;二是质量提升,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成为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1200多个现代化大型煤矿占总产能的80%;三是布局优化,多地落后枯竭的矿井关闭,内蒙古、山西、陕西占全国煤炭产能的70%以上;四是安全水平提高,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059%;五是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电煤占比约为53%左右;六是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随着瓦日、浩吉等一批煤炭铁路干线投入运营,全国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基本缓解。
  《国资报告》: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煤炭供应偏紧,价格浮动较快。您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宏观经济持续向好,拉动煤炭需求较快增长。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同比增长9.8%。宏观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同时,由于国外主要经济体受疫情影响,生产受阻,我国出口贸易大幅增长。以两年平均GDP增速测算,2021年前三季度,煤炭消费量增加1.5亿吨以上。
  水电出力不足,倒逼燃煤发电大幅增长。2021年5月份以来,水电发电量逐月下降,前9个月全国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0.9%;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速回落8.8个百分点。前9个月火电同比增长11.9%;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速提高11.4个百分点。
  煤炭进口减少叠加煤种结构变化,扩大了供需缺口。前9个月,全国累计进口煤炭2.3亿吨,同比下降3.6%,减少800万吨。其中,进口印尼煤量占62%。进口总量减少叠加进口煤热值下降,拉大了煤炭市场供需缺口。
  煤炭开发布局越来越向晋陕蒙集中,区域基本保障能力下降。2021年以来,晋陕蒙三省区煤炭产能占全国的72%左右,依靠三省区保障全国煤炭稳定供应,压力加大。
  由于对“双碳”战略理解不深刻,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回落,表外资源锐减。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19年月均25%以上下降到2020年的2%左右,2021年前9个月,依然呈逐月回落趋势。煤矿项目建设规模缩减,工程煤产量减少;同时,煤层露头火区治理工程结束停工,相应工程煤减少。
  受美国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国际石油、天然气、钢铁等大宗物资价格上涨。10月中旬,印尼3800大卡动力煤FOB价格157美元/吨,同比上涨440%(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6300大卡动力煤FOB价格254美元/吨,同比上涨379%(相当于人民币达到1600元/吨左右)。这种输入性价格上涨,也对国内煤炭市场价格带来影响。
  上述原因共同作用,推动2021年的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和市场价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势。
  《国资报告》:煤炭工业协会和大型煤炭企业在应对煤炭供应短缺、价格上涨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宏:一是搭建煤炭交易平台,推动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近年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坚持服务宗旨,努力为全国煤炭产运需企业搭建交流合作与交易工作平台。在2021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期间,协会着力组织煤炭产运需企业衔接,签订合同总量超过10亿吨,会后又陆续推动合同签订工作,年度煤炭交易合同量超过20亿吨,创历史新高。同时,推动煤炭电力企业签订年度中长期合同,并积极做好煤炭中长期合同履约数据汇总与监测工作,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合同履约检查,推动煤炭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市场协调机制建设,服务宏观调整和行业平稳发展大局。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由我会发起建立了由煤炭工业协会、煤炭运销协会与国家电网、中电联、钢铁协会、建材协会等单位定期市场会商分析机制,分析市场变化,研判形势走势,提出对策建议。
  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分析形势,发布信息,引导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经营。协会每年组织开展全行业系统的经济运行调研活动,调研报告报送国家有关部门,并向行业发布信息和预警,引导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经营,稳定市场、稳定预期、保障供应,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
  四是组织大型企业讲政治、顾大局,向行业发出煤炭保供稳价倡议书。2021年三季度以来,煤炭市场供需持续偏紧,市场价格持续走高,我会组织国家能源集团、中煤能源集团、晋能控股等11家大型煤炭企业联合发出倡议,号召行业企业主动做好煤炭稳价工作,不随意涨价,主动抵制哄抬市场价格行为,与钢铁工业协会共同研讨炼焦煤指数定价机制工作,引导市场价格理性回归;推动中长期合同履约,努力提高履约率,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煤炭市场平稳运行。
  五是认真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机构开展煤炭市场供需关系专项研究工作,提出政策措施建议。2021年以来,我会提出:一是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机制;二是健全煤炭市场化的、上下游产业互利共赢的价格机制;三是健全社会诚信体系与监管惩戒机制;四是统筹“双碳”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规划全国煤炭产业布局和退出节奏;五是建立煤炭老矿区转型发展机制,支持老矿区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家能源集团、中煤能源集团、晋能控股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等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今冬明春煤炭保供稳价政策措施,主动与电力、供热企业衔接煤炭需求,保障发电和供热用煤需要。有的企业为了完成发电、供热用煤需要,将高价值的炼焦煤作为动力煤完成保供任务。经过共同努力,全国发电、供热用煤企业库存快速增加,统调发电厂煤炭库存达到1.5亿吨以上,可用天数23天以上,有力地保障了今冬明春煤炭用煤需求。
  《国资报告》:您对今冬明春的煤炭供应形势和煤炭价格走势作何判断?在您看来,应该采取哪些办法,避免类似的煤炭供需失衡局面再现?
  张宏:据预测,受拉尼娜现象影响,2021年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甚至可能出现极端天气,南方也可能出现雨雪冰冻现象。北方冬季供暖、南方供电都存在较大压力。所以,要深刻认识今冬明春煤炭保供任务艰巨性、形势的严峻性和工作的重要性,结合企业煤炭安全生产实际,精准谋划,努力增加供给,提高煤炭保障能力。
  煤炭价格方面,我们认为,高价位不可持续,市场大起大落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2021年9月以来,经过有关部门评估情况,对153座煤矿核增产能2.2亿吨/年,相关煤矿已陆续按核定产能生产,四季度可增产5000万吨以上。伴随这些产能的快速释放,煤炭市场将再次发生质的变化。煤炭企业必须未雨绸缪,着眼当前保供稳价,更要考虑长远,努力推动市场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努力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我认为,要妥善处理煤电关系,既要坚持宏观调控,也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真正用制度构建互利共赢格局,实现上下游长周期平稳运行。
  我们建议,煤炭企业与电厂等下游企业多签3—5年的长协合同,占比要达到交易量的70%以上。从各方面来说,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不仅能有效平抑行业周期波动对上下游企业的影响,也会对火电企业的安全运营、节能减排带来积极意义。每一座火电机组都有入炉煤种的效益最大化指标,签订长协合同后,可以稳定供应指向性的煤种。
  同时,应该建立惩戒制度,对于已签订合同但不履行合同的企业,实施惩戒制度。
  《国资报告》:如何看待“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未来煤炭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地转型发展?
  张宏: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先立后破,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伴生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意见》同时提出,“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
  各部门和各地方要认真学习《意见》,认识到“双碳”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关闭煤矿、抛弃煤炭。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依然占57%左右,并且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态势难以改变。我们认为,在“双碳”目标的推进过程中,煤炭要承担支撑作用、桥梁作用、兜底作用、应急作用。
  “十四五”时期,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继续回落,但煤炭消费总量还将在40—42亿吨左右的峰值区间波动。在总量不增长的情况下,怎样提高煤炭行业的发展质量?是一个挑战性的课题。
  我认为,未来煤炭行业要积极推进六化:以数字化技术为引领,推动数字经济与煤炭经济深度融合;以煤矿智能化为主线,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以专业化管理促进煤炭产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以产品定制化促进煤炭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管理创新;以集群化带动以煤炭资源为源头的产品、产业协同发展,建设全产业链园区;以绿色化发展理念推动煤炭全生命周期节约、清洁、高效、低碳、循环发展。
  总之,煤炭行业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要积极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质量升级、管理升级,构建煤炭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新格局,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

 

keywords